《砀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解读
《砀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工作背景、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
一、编制背景
国土空间规划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总书记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二、编制历程
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 2020年11月,我县高标准高要求面向全国招标,组建了以上海同济规划院牵头、本地规划院配合的高质量编制团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作出指示要求,县政府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县直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县、镇上下联动,最终形成了“1个总体规划、10个专题研究、1个数据库”的规划成果。其中,国土空间规划核心内容“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已于2022年9月28日率先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启用。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做好细化和衔接,进一步推进规划成果做深走实。同时,强化公众参与,经多轮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规划成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论证,《规划》先后经县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委员会、县政府常务会等会议研究审议,2024年6月4日获得市政府正式批复。
三、主要内容
《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国土空间新格局,统筹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助推砀山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高质量发展。
规划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重大理念,以及国家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城市群”等涉及我县的重大战略,已在《规划》生态、农业、区域协同等方面重点保障落实。
一是明确规划目标。规划到2025年,国土空间格局更加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镇空间更加集约高效,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更加完善;到2035年,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优化,空间底线更加牢固,城市空间品质明显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城镇;到2050年,形成安全、高效、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实现现代化,全面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环境友好的生态空间、宜居和谐的生活空间。
二是强化底线约束。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控要求,筑牢国土空间规划底线,到2035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07.07平方千米(46.0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61.34平方千米(39.2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13.8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不高于49.34平方千米。
三是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落实宿州市“三区两廊五中心”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存量规划,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的县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构筑南部现代农业发展分区、中部砀山梨特色发展分区和北部现代农业发展分区。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要求,构建黄河故道生态廊道示范带。充分利用过境交通,构建陇海城镇联动发展带。发挥县域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协同周边乡镇共同发展,支持李庄镇、周寨镇两个重点镇建设,优化全县城镇空间布局。
四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聚焦黄河故道和砀山酥梨两大自然和历史文化风貌核心资源,强化历史文化传承,加大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塑造具有皖北特色的城乡风貌,建设黄河故道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城市。
五是强化空间联结和保障。加快砀山通用机场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高效畅达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铁路交通网络。优化县域中心城区道路网体系,提高交通服务水平;构建多网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绿色低碳、系统完善、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空间保障体系。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严格落实各类防灾设施,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六是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切实提高规划实施和监督管理水平。科学编制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有效指导各级各类规划编制实施。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得到落实。健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实施规划动态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全程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四、规划特点
本次总体规划编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融入区域协同发展。落实区域重大战略要求,聚焦高质量打造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副中心城市总定位总目标总要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助力淮海经济区域协同发展,加强省际毗邻区域协作共建。加强徐宿淮一体化发展,共保共治黄河故道生态廊道。
二是彰显历史文化特色。聚焦黄河故道和砀山酥梨两大自然和历史文化风貌核心资源,构建“一廊三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格局,营造疏朗有度、精致宜人的城市形态,彰显“百年梨花润故道,古风徽韵活砀城”的风貌定位,建设中国梨都。
三是保障产业空间供给。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一带两区”的产业空间格局。提升工业用地比例,盘活存量产业空间,促进工业空间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利用,以高质量产业空间保障实体经济发展。
四是构建通风廊道系统。结合城市主导风向,基于城市河流、绿地等开敞空间布局,顺应组团式布局模式,构建8条引风入城的通风廊道,引导利民河、顺堤河等廊道的清洁空气进入城市,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城市热岛效应削减的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