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题材的电影不少,尤其在欧洲。列列诸国,似乎都被德国欺负了个遍。英国军队甚至在敦克尔克大撤退时惨得恨。但是,没过几年,风水轮流转,1946年,德国被盟军占领后,英军也进驻了汉堡,着实出了口恶气。
英军指挥部征用了一家德国建筑师的房子(有点像豪宅),以安置某英国军官(看肩章应该是上校)以及家属。说是家属,其实只有妻子一个,他们的11岁儿子已在德军轰炸伦敦时遇难,这也成为夫妻之间的最大隐痛。在前线作战的丈夫,以为是妻子保护儿子不周所致。二人之间的裂隙由此而生。
按照惯例,德国建筑师一家将被另行安置(其实就是被赶出家门,随便找个居所)。英国上校心怀侧隐,挽留建筑师与女儿,仍留居在阁楼间(建筑师的妻子也在盟军轰炸汉堡时被炸死)。
所谓杀子之仇、灭妻之恨——虽然非个体而是国家行为,就在共居一室的四人中展开。
开始阶段,自然是军官夫人抹不开脸,向丈夫抱怨不习惯与曾经的敌对国的民众同住,警告建筑师要划分彼此的区域,保持距离,不要越界。在战争中杀人无数的军官,倒是没有完全以狂傲的胜利者自居,觉得战争结束了,宽厚地劝慰妻子不必太过分。还向负责甄别居民的军官同事,对建筑师宽以待之。
但建筑师与女儿也是心怀仇意的,敌视占领者也是人的本能。所以,因为一言不合,建筑师大义凛然地向军官夫人提出希望被赶走。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他甚至强吻了军官夫人一下。(这情节未免有点狗血,差强人意了吧)。
反抗的方式有许多可选择,比如骂、比如推搡,但强吻就有失体统斯文,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在找死了哈。
就情节偏偏就是这么巧,被强吻过的军官夫人,不知道是哪条神经搭错,非但没有向丈夫举报,反而失子之后一直破碎的心被温暖了,也点燃了她所谓“重新开始”的希望。甚至有了私奔之心。
而此时的军官身上,除了杀子之仇,又多了一条夺妻之恨。这还了得?——“卫兵,我的手枪呢?”
然而,然而,这部电影有许多的“然而”。
然而,军官知道真相后,很平静地对前来辞行的建筑师说:“Just
go(你们走吧)……”。
这傻妻子,果真跟着建筑师和女儿去火车站了。小依女士在影评中可能把这称之“爱”,我觉得在这事上,提爱还不够格。仅仅几天的相处,无非是抱团取暖,鱼水之欢,拾遗补缺。
爱是什么?爱是至少一年为期的相知相恋,相互欣赏,彼此需要,共同成就,生死可替。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爱是永不止息。”(《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
3章)
——所以,切不可轻言“爱”,这是个神圣的词。
然而,临上火车时,她幡然醒悟:重新开始,不是与德国人,是与自己的丈夫。所以连行李箱也没提,毅然决然地又回到了军官身边。傻瓜军官喜出望外,那个感动啊。
所以呢,医治战争的创伤,也有许多方式可选择。不管是哪种方式,保持适当的距离感,还是非常必要的。仇恨和悲伤可以让位给宽容和温暖,但不可让位给激情和背叛。这是指结果。战争反思类的电影,比如《战争与和平》、《血战钢锯岭》、《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都拍得不错。特别是《战争与和平》,毕竟是托翁的世界级名著,拍得那个乾坤朗朗,荡气回肠。特别是尼古拉养伤回来后,得知未婚妻欲与他人私奔未遂,当即斩掉情丝,但上天垂怜,天道彰显,战死前却有未婚妻陪伴,了却宿愿,温暖归途。
至于原因呢,第一点:军官先越界,引发妻子和建筑师的越界。古人云:“近者不逊,远者怨”。先是军官,后是他夫人,对建筑师一家的距离感太近,侧隐之心太重。所以,若不是军官在回家的路上临时与司机换了位置,估计小命不保。
还记得“阿拉伯人与骆驼”的寓言故事么?
而军官对自己的妻子,距离感又过远:儿子出事时,上级给了他六天假期回家,他放弃。妻子搬来后,招待客人之前的一小时,被丈夫撩拨了几句,突然饥渴,到床上兴冲冲期待,木头的他却把她晾着,急忙出门处理公务去了。而就在这晚,妻子主动上阁楼,去为建筑师包扎伤口,似乎也让建筑师对自己包扎了身体的伤口…
第二个原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女人很善变。善变的原因,是源于战争时痛失爱子的心灵创伤,难以自愈,丈夫也无法给予帮助,反而刺痛她,但建筑师趁虚而入,施于援手。所以,“缺什么,补什么”。从开始的排斥,到被吻后的主动示好、思念儿子时建筑师父女的暖心举动、屈尊为建筑师争取通行证、得知丈夫调回英国时失望、事发后两口子的深层次交流、决意跟建筑师父女到火车站,直到又重新回到丈夫身边。她的拐弯幅度之大,已不是180度、360度可以计量,应该在720度以上了。
设想,如果她真的上了火车,之后的日子会如何,他们能够一起走多远?
即使,如情节所言,她重回丈夫身边,未来的生活又将怎样,他们还能回到从前吗?
倒是妻子准备离他而去时,军官对她说的心里话让我震撼:“遇见你,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永远都是。我从没想要离开你,但我现在没得选了。每次看见你,我就会联想到死去的儿子的脸,看到你的笑脸,就会听他的声音,每当我触碰你时,就能闻到他的气息”。
这也是一种很深的战争创伤,而且估计很难医治,所以军官才会对妻子表面温存,内心冷落,导致妻子心生冤屈和不满,两口子口角不断,貌合神离。这点,连建筑师都看出来了。
军官的战争创伤,还体现在他从审讯室出来后,在吉普车里与下属意味深长的对话:“不是战争成就了我们,我也做过一些事,但绝不会引以为傲。我经常在想,如果我妻子知道了,他会怎么看我?”是啊,什么人该杀,什么人不该杀,这里的边界让人难以分辨。所以才有后来东西德国合并后,庭审法官对东德士兵在射杀翻越柏林墙的居民时说的那句话:“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但把枪口抬高一点,则是你的良知”。
战争创伤,历来最沉重。近日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战后,有的女兵撕掉立功证书,绝口不再言及。有的穿上红色衣服就浑身起皮疹。需要用余生医治。
至于建筑师父女以及德国青年(游击队员)之间的德语对白,因为没有中文字幕,听不懂,不予置评。
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解?还是那句话: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电影《一代宗师》台词)。字数很少,但内涵够深。借用影片中的三句台词,可以为这“三见”做一下注解:一句是建筑师对军官夫人说的:“在所有的事物背后,都存在着某一种哲学”。
另一句是军官对妻子说的:“要求别人怎么做之前,你得先做出改变”。
第三句,是《无间道》里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本片豆瓣评分6.5。我觉得这个评分是客观的,演员功力8分,人物刻画8分,故事情节4分。三者相加,除以3,正好6.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