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得知英布死灰复燃,遂派大司马周殷(龙且死后,周殷被拜为大司马)南下九江郡,平定南方战场。周殷南下后,驻军于舒县(今安徽舒城),负责平定叛乱。项羽局势本就不容乐观,现在由于南方叛乱,不得已又分兵给周殷平叛,这导致项羽的情况更加糟糕。
八月,燕王臧茶见楚汉战争胜负即将分晓,打算派遣燕国的精锐前往广武支援刘邦。无独有偶,当时的北貉人也决定率兵帮助刘邦。
北貉人主要活动于今天的朝鲜南部、韩国北部地区,当时,天下大乱,不少人从中原地区逃到今天的朝鲜半岛避难。因此北貉除了当地的原住民外,也有不少对中原地区有归属感的华夏人。现在楚汉战争胜负即将分晓,北貉人也想在战争中收获一点儿好处,遂也决定派兵支援刘邦。
当时燕国、北貉的精锐部队叫作“枭骑”,臧荼等人遂派这支军队南下广武支援刘邦,甚至连燕相昭涉掉尾也受命南下。刘邦得到了燕国、北貉枭骑的帮助,如虎添翼,势力更加强大。项羽、刘邦,实力一消一长,现在刘邦在正面战场上也逐渐形成压倒性的优势,楚汉广武涧对峙的局面即将被打破。
在韩信、彭越的不断打击下,项羽的粮食越来越少;在刘邦、英布、吴芮、臧茶、张耳等人的助力下,项羽的支援越来越少。局势发展至此,项羽也知道自己已经“食少助尽”,可是他依旧不愿意认输。项羽还是打肿脸充胖子,继续坚守在霸王城内,和刘邦对峙。
刘邦明白项羽已经撑不下去了,这个时候虽然还没等到韩信“西与大王会于荥阳”,但是结束战争的时机已经到了。可是刘邦尚不敢轻易发动决战,这倒不全是因为刘邦没有把握仅靠自己一人就能打败项羽,更主要的是因为刘邦的父亲、妻子现在都在项羽的手里。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不打算武力结束荥阳之战,而是决定通过谈判讲和的方式来结束荥阳之战。这样项羽既可以保存自己仅存的主力部队不受打击,刘邦又能迎回自己的家人,可谓是两全其美。
一开始刘邦派出汉国中最有名的辩士陆贾前往霸王城,说服项羽讲和,希望迎回刘太公等人,结果项羽一口回绝。无奈之下,刘邦只能另派一位叫侯公的辩士前往霸王城,结果这回,项羽居然同意和刘邦讲和,结束战争。
陆贾这种天下知名的辩士尚且不能说动项羽,为何侯公能够说动项羽呢?可惜《史记》《汉书》并没有记载侯公是怎么游说项羽的,也许是事涉机密,史官不便记录下来。不过,从史书的只言片语来看,我们大概能够稍微复原侯公是如何说动项羽的。
苏弑曾经作《代侯公说项羽辞》,希望复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然苏轼的想象确实颇为贴切,但是这篇文章只能算作是一篇优秀的文学创作,而不可作为历史资料看待。
根据《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从这段记载来看,项羽之所以会同意谈和,是因为项羽怕了。那么我们仔细来思考一下,侯公游说项羽,一定是着眼于当时的天下形势,对项羽进行劝告。在西楚大后方被汉国打穿的情况下,彭越、韩信确实能轻而易举地就来到广武和刘邦会师。项羽很有可能担心自己被刘、韩、彭围歼于霸王城内,因此感到恐慌,遂决定谈和。
但是我们知道,项羽是何等自负的一个人,他在死前就曾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从司马迁的记述来看,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不仅迷信武力,而且特别讳败。实际上我们从戏下分封讲到了现在,项羽就在田横、刘邦、彭越、英布、刘贾、靳歙身上不断吃瘪,哪里是像韩信那样战无不胜的军事统帅?可是项羽一直不肯承认自己输了,反而认为自己所战必克。侯公在劝说项羽的时候,大概也是抓住了项羽讳败的这个特点,对他不断进行恭维。然后再向项羽阐述韩信、彭越即将和刘邦在广武会师,对项羽实施围剿。
项羽这种自以为自己能战无不胜的人,最大的性格弱点就是惧怕失败。看来史书中所谓的“项羽恐”未必只是项羽自知即将失败,更是他害怕失败,让他“战无不胜”的神话被彻底粉碎。之前来劝说项羽的陆贾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劝说才会失败。
在项羽决定和汉国握手言和后,楚汉双方开始划分疆界。根据《史记》的记载是:“割鸿沟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从这段记载来看,楚汉二国是以鸿沟作为两国的分界线。那么为什么二国要以鸿沟作为楚汉二国的分界线呢?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分隔东西广武的那条广武涧,就是鸿沟中的一段。楚汉隔鸿沟对峙,相持不下,遂直接用鸿沟来作为分界。
可是,如果按照鸿沟分界,楚汉二国的疆界具体该怎么划分呢?如果按照鸿沟分界,“以西属汉”,那也就是说,项羽把南阳郡、淮阳郡大部都割让给汉国(淮阳郡当时并没怎么受到汉国的攻打)。这样的划分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项羽战败了嘛,割两郡给汉国很正常。可是当时鸿沟以东的地方,大半都已经被彭越、灌婴给占领了。如果按照“以东属楚”,这些地盘都该让出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签订合约后,项羽并没有回到彭城,而是南下淮阳郡,这说明所谓的“以东属楚”,并不是让灌婴把土地全让给项羽,而是保持现状。鸿沟以东还属于项羽的地盘就继续留给项羽,如果已经被占领了,那就是汉国的地盘。
如果这么看来,楚汉要是真以鸿沟为界,那项羽就等于是自动承认放弃了自己的大后方,西楚仅剩下衡山郡、会稽郡、故鄣郡三郡完好,至于淮阳郡、四川郡、东晦郡、九江郡、东郡、砀郡、薛郡这七郡,只剩下个别领土尚存。
读者看到这里可能就有疑问了,如果是这么划分,那以鸿沟为界根本就不可能是中分天下,而是项羽放弃了自己整个大后方,同时还要割地给刘邦。在这种情况下,项羽也不可能再当所谓的“诸侯盟主”,已经失去了号令天下的能力了。
事实确实如此,为了议和,项羽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让步,而且我们可以发现,以鸿沟为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随便找一条河流来划界的。如果真的要划界,怎么可能会让项羽的领土变得支离破碎?可见,双方不过是暂时休战,急着结束荥阳之战,随便找一条河流划分国界。
汉四年九月,经过反复的商谈,楚汉双方终于达成停战协议,史称“鸿沟之约”。根据约定,双方暂时休战,不得攻击对方;同时,项羽立即释放关押在霸王城内的汉王家眷及大臣(刘邦大概也要释放关押在汉王城内的西楚战俘)。
约定正式订立后,项羽放归刘太公、吕雉、审食其、韩王信等人。刘邦大喜,准备册封侯公为平国君,但是侯公不愿接受封赏,遂隐居不肯复见刘邦。同时,刘邦没有责怪韩王信被俘后投降项羽的举动,反而是重新册封他为韩王,一切照旧。
在“鸿沟之约”达成后,楚汉双方士兵皆山呼万岁,这场历时二十五个月的楚汉荥阳之战终于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至此,正面战场上汉军取得完胜。现在,四大战场中,只有下南方战场的赢家还不是汉国。
荥阳之战总结
荥阳之战是楚汉战争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它不独是在楚汉战争史上,甚至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荥阳之战是一场以弱敌强的战役。在战役初期,刘邦因为彭城之战的惨败和关中大饥荒的影响,在一开始处于劣势。那么为什么刘邦最后能以弱敌强,扭转乾坤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刘邦的战略布置得当。刘邦意识到仅靠一人之力,根本不可能打败项羽。对付项羽,既要正面打,也要背后打;既要分化西楚的内部,也要打击西楚的盟友;既要消耗敌人的军事实力,也要消耗敌人的经济实力。刘邦的这一整套战略方针,在楚汉战争之前的中国历史上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当然,除了最重要的这个原因,还要有另外几个次要原因导致荥阳之战项羽最终走向失败:
(一)汉军完全掌握了项羽的用兵心理,不仅是被刘邦、彭越、英布、张良、陈平等人掌握,甚至还被袁生、郑忠这些汉国的中下层官员所掌握。而项羽完全没有掌握住汉军的用兵特点,不断被汉军的游军调动。
(二)项羽完全没有制定出对抗彭越游击战术的相应方法,不断被彭越调动,同时又无法将其歼灭,遂陷入疲于奔命之中。
(三)项羽作战,必逐刘邦而战。当刘邦南下宛、叶之时,项羽既不攻荥阳之周苛,又不进击巩、洛,而是选择南下与刘邦相持作战,白白错失了打败刘邦的最佳时机。
(四)项羽把大部分兵力投入到正面战场上,导致大后方相对空虚,容易被彭越袭扰;同时,项羽又不甚重视北方战场上的得失,一直到最后的潍水之战,才慌慌忙忙地派出二十万大军,可为时已晚。;
(五)项羽始终不重视后方根据地的建设,与刘邦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项羽不仅无法团结大多数,甚至连自己的统治集团也不能够团结。在刘邦、陈平的间谍战下,项羽变得越来越多疑,最后导致统治集团分化,项羽也越发无力与刘邦抗衡。
我们通过以上的几点原因总结了荥阳之战为何会是汉胜楚败的结果,虽然从这些原因中我们看出项羽有种种局限性,但始终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分司责项羽。因为刘邦的这种战略方针,在楚汉以前的整个中国历史上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即便是在日后的中国历史上,要做到这点也殊为不易。
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有通过几个战场最后合击曹魏的打算。在诸葛亮的战略构思中,蜀汉、东吴、鲜卑、西域都是可以打击曹魏的对象。
诸葛亮也联络过东吴(第五次北伐)、鲜卑(第四次北伐)、西域(第一次北伐)与自己协同作战。可是这些势力始终不能够与诸葛亮有着很好的配合,而诸葛亮也不能同时调动这些势力围攻曹魏。因为在中国古代,在交通、通讯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是几乎不可能做到把整个战场铺陈在大半个中国,最后逐渐收缩包围网的。连精于用兵的诸葛亮尚且不能与东吴等势力有着很好的配合,我们实在难以想象当年的刘邦、彭越到底是怎么做到密切配合的。
由于史书记载荥阳之战比较混乱,并且常常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以至于我们现在很难在技术层面上复原整场战争。虽说无法完全复原,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很好地对这场战争的意义做出一个总结。
首先,荥阳之战是楚汉战争中历时最长、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此战之后,楚汉强弱转化,刘邦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此后的陈下之战、垓下之战等战役只不过是进行最后的扫尾工作罢了。
然后,荥阳之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游击战争。这一战争方式的鼻祖彭越真正地贯彻了伍子胥的“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的游击战思想。日后中国不少农民起义军都采用了游击作战的方式来与封建王朝相抗衡。彭越在这一点上,功在千秋。
同时,荥阳之战几乎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地在大半个中国内,多战场同时作战,并且积极配合,最后围歼敌人的经典战例。这种作战方式,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完全值得人们反复研究、探讨这场战争。
最后,荥阳之战中的四大战场范围,囊括了半个中国,在半个中国的范围内协同作战。能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协同作战,不仅仅在中国,在此之前的世界军事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毫不夸张地说,刘邦、张良、韩信等人所构思出来的灭楚战略思想,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极其领先的。
因此,在军事科学院主编的《中国军事通史》第五卷中就曾经这么评价荥阳之战和刘邦的战略思想,“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首次创立了多战场互相配合的指导艺术。他知道敌强已弱,单纯地正面相撞只能失败,要打败项羽必须有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和各个战场的配合,正面战场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进攻,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是干扰,还有一个由陈平指导的间谍谋略战场,其主要任务是瓦解楚军的领导集团。
正是通过这多种战场、多种手段、多种力量的配合,才取得了战争全局上的优势和胜利。这一战争指导艺术,实为我国战争史上的空前创举,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创举。”
台湾“三军大学”主编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三册中也明确指出:“刘邦之敌项羽,为中国古代以弱敌强最后转败为胜最典型之例证,洵足为后代作战之楷式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